1.医疗市场的整体需求旺盛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事业正日渐兴起。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迫使老百姓对健康及保健问题的关注逐步提升。
在未来十年里,医疗服务业的旺盛需求与中国医疗市场供需现状的不匹配,将倒逼政府对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行业的关注和支持。
在总量上🤚🏿🎓,我国的人均医疗资源数量和人均医疗费用在世界上均处于低水平👩🏻🌾,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在区域上,我国医疗资源的分布严重失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密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长期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
2010年♐️👏🏼,中国人均医疗费用支出208美元0️⃣,而同期的OECD经合组织34个成员国中,大多数国家年人均医疗费用支出超过2000美元。同时,中国的千人床位数不足4,千人医师数和护士数均低于2,处于医疗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区间。
图1 2010年中国与主要OECD国家人均医疗支出费用对比
数据来源➝:卫生部🩸、Espicom《全球医疗市场研究报告(2011)》
图2 2010年中国与OECD主要国家人均医疗资源状况对比
数据来源🤷🏻♀️:卫生部、Espicom《全球医疗市场研究报告(2011)》
中国人口规模增速放缓,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与老龄化相关的医疗服务及保障行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2012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已达9.4%,而这一比例还未达到峰值。根据估算,2010年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支出占到GDP的1.11%😌,到2020年将占到3.06%。2001-2020的20年间老年人口将增加1倍🦹🏽♀️,而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增长将超过5倍💆♂️。Anderson和Hussy(2001)的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卫生费用是65岁以下人口的2.7-4.8倍。可见,未来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将引发大量的医疗服务需求、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
图3 2005-2012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及比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居民医疗消费能力持续提升
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将释放大量的医疗消费需求🟢,医疗卫生消费成为消费增长点。
2012年👷🏿♀️⛹️♀️,我国居民人均GDP达到38,354元🙍🏻,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时✍️,医疗卫生将是消费的增长点🏊🏽♀️。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同比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同比增长12.6%🤙。随着医疗资源在农村地区的深入👨🏻🏭,现有健康意识较为薄弱的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对医疗消费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图4 2005-2012年中国人均GDP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5 2002-2012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居民的医疗消费支出稳步攀升。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越来越多地投向了疾病预防和康复护理等方向,除了正常的药品和医疗费用开支外🧑🏿🏫,滋补保健品类商品的消费正大幅增长。
2005-2012年,全国人均医疗费用支出的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2012年达到18.76%。居民医疗消费的增长保障了医疗服务市场的价值实现🪯。
图6 2005-2012年全国人均医疗费用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城镇居民是医疗消费主力军。城镇医疗服务的多元化☣️、疾病预防管理、养老服务将成为未来医疗消费的重点📍🧒🏽。
根据2009年卫生部的调查结果👨🏿🎨,城市次均就诊费用为312元,次均住院费用为8,958元;年均增长分别为4.9%和0.9%🦹🏻;农村次均就诊费用为128元,次均住院费用为3,685元,年均增长分别是3.9%和3.6%🦹♂️😱。城镇居民的次均就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是农村居民的2.43倍。
3.医疗市场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医疗市场是卖方市场👩🏻🍳,需求方较弱势,需要机制保护。
医疗服务的核心是人的生命健康,这就使得医疗服务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属性🚵♂️,作为供给方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医疗服务的决定具有一定的垄断权力🧍,作为需求方的患者则以接受和服从为主。
另一方面,医疗服务的营利具有不确定性🧕🏿。第一🚣♀️,医疗服务本身创造的价值难以准确量化⛹🏽♂️;第二🧒,医疗成本因不同系统、地域🧑🏿🦲、甚至医务人员个体的差异难以统一测算;第三💭,医疗服务具体到每一个服务对象具有特异性。
因此,医疗机构的市场地位普遍高于患者,这种不对等的供需关系既给了医院话语权🧑🎨,也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更是造成医疗市场管制严格、不完全竞争等特征的核心原因🧑🏻🎄。
医疗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医疗服务需要保持公益属性👨🏽🌾。
医疗行为具有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但医院不能等同于企业,供需双方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易🥟😴。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医院是为社会成员的健康提供服务📙。医疗服务具有商品属性的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公益属性。因此,医疗市场的供需不能完全由市场经济决定♏️。
坚持公益性质需要政府在其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使是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应以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为最终目的🧑🏽💻。我国政府将医疗行业定位为“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医院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独立经营核算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受到制约✌🏽,存在医疗市场不等于医院经营的市场化🕙。
政府在准入🎉、市场行为、技术标准等方面有严格的监管机制𓀆。
由于医疗服务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特殊性,医疗市场在主体准入、市场行为🤽🏼♀️、市场交换👩🏿🎓、技术标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则和规范。政府设置规则的目的是约束医院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障医院的福利性🙇🏽。但是,医院也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也要面对医疗市场中的市场经济特性。因此,医院的很多营利性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同时又需要依赖市场获得医疗服务收入,处境艰难🚤。
政府将加大卫生投入比重,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制度,努力确保城乡居民享受医疗服务的平等性。
2012年🤏🏻🎪,卫生部公布的《关于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指出,到2015年👨🏻🦳,卫生投入占全社会GDP 比重大概会在5%-8%之间👈,年诊疗人次和年住院率到将分别达到69.68 亿和15.05%🙆🏻♂️🫵🏼,而医疗费用将能达到2.28-3.64 万亿左右。
4.公立医院长期占据市场主体地位
公立医院统领江山,民营医院尚未成熟👨🏻🦰。
公立医院得益于有利的医疗政策,垄断了医疗领域中肿瘤、神经、脑科等技术壁垒较高的专科。由于民营医院的发展缺乏规范,在患者中的信任度较低,对公立医院构成的威胁较小🎂,导致目前社会资本大量聚集于体检、牙科👨❤️👨、产科等技术壁垒较低的专科,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在短时间内难以撼动。
图7 2005-2012年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诊疗人次数对比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三级医院人满为患。
2013年1-9月,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为91.6%,平均住院日9.7,。三级医院病床使用率104.1%🆘,平均住院日11.0,远高于平均值;二级医院接近平均水平;一级医院远低于平均水平。
2013年病床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考虑到医疗服务行业较为复杂🧝🏽♂️、风险因素较多,政府通常不会让民营资本充当医疗服务行业的主体🧑🏽⚕️。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预计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医疗市场格局将获得延续🍵。
其实现阶段行业中存在相当数量的民营医院,然而还是不能满足庞大的医疗服务需求。在大量民营资本已经进入医疗服务行业的背景下,仍有大量投资机会等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