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食品产业增速减缓 面临健康转型挑战

来源于: 日期:2014-08-04 浏览:583

“两岸食品产业增速放缓,同时面临着健康转型的压力和挑战👈🏽,而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离不开两岸食品产业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交流借鉴。”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在72930日在厦门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两岸食品产业合作交流会上来自两岸食品行业代表达成一致的观点。

共识一:两岸食品业共同面对产业健康转型

据统计🤷🏻‍♂️,2013年内地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产值超过10万亿元,同比增长率9.1%,增长速度放缓🦹🏻‍♂️。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台湾地区2013年前9个月的食品工业总产值为4816亿元新台币,比去年同期衰退1.7%👨🏼‍🏫,依20021月至20139月产值走势预估🦠,2013年台湾地区全年食品业产值约衰退0.6%🙎‍♀️,达到约 6494亿元新台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孟素荷理事长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产业转型👩🏻‍🚀,交流可以增长智慧,合作可以促进共赢,论坛的召开既是希望帮助两岸食品产业找到更多可以同步持续发展的良策。

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表示,内地食品工业企业存在大中型企业偏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仍较低,小👨‍👦☂️、微型企业和小作坊仍然占全行业80%左右的企业格局,依然存在粗放型生产,初级产品多,资源加工转化效率低✸,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高伏表示,从安全保障条件看👦🏿👨🏼‍🎨,食品加工企业原料保障🧑🏼‍✈️、食品加工、产品营销的有效衔接尚不足。今后🙅🏿‍♀️,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食品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支持骨干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精💆🏿‍♂️,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廖启成表示🧥💖,台湾食品产业发展较早🤜,已跨越了最初的农产品(10.70, 0.55, 5.42%)加工业成长期和内销市场期👇🏽,进入了“全球布局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产品原料成本升高,台湾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传统食品工业一方面纷纷进行资本转移♛,将生产基地转向劳动力和原材料更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到全球布局阶段👩‍🎨。另一方面,众多食品企业开始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对传统的食品工业进行改造升级,利用东方饮食文化特色,开发出高科技的食品生物技术产品🧛🏽‍♂️,再次进军欧美市场👨🏽‍🦱。从原料到市场,台湾食品业都与内地食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共生关系。同时,全球化布局🥰,为台湾食品大大延伸了市场触角,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也在供应商审核、全产业链管理与溯源、科技创新、人才输出、风险评估与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共识二🙇🏼‍♂️:两岸将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信息互动

在会议交流中,福建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李寿崧、烟台欣和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军武、台湾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简任技正王慧英、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检验中心副主任张惠淑、旺旺集团生产总处总处长曹永梅等代表均表示,无论是对内地食品界还是台湾食品界,都有不少有待强化风险交流、科学澄清的“食品安全事件”🧑🏼‍🍼。两岸将直面公众科普缺失的现实,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预防和风险交流方面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以实现信息互补、经验共享。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解到👨🏿‍🦳,两岸在资讯共享方面,建立了密切的沟通渠道,无论是在“塑化剂事件”⚇,还是在“违法添加非食用变性淀粉事件”🕑,以及其他消费者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上,两岸均保持了密切的沟通与互动,形成了良好的资讯共享机制。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用科学的真相填补食品安全的信息真空;以“科技界的共识”回应媒体及消费者的疑虑🏤,两岸的食品人承担着共同的责任🧑‍🚒,亦需要深入的信息交流与互补。

共识三:共谋将传统食品现代化及全球化

中国农业大学[微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教授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岸有相同的饮食文化传统,应共谋发展、合力拓展国际市场,前景广阔🚶🏻‍♀️。同时💆🏻‍♀️,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开发,还有着做不完的工作🤏🏽📝,两岸食品科技界和企业界还有很多可以深入合作的地方。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张名位认为🚾,“通过传统食品工业化助力食品产业转型。” 在内地,近年对传统食品的现代化开发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传统饺子、油条、中式面点的开发,四川泡菜的产业化,中式菜肴的方便食品等。

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南台湾服务中心主任杨炳辉介绍🚶‍♀️,台湾地区在传统食品产业化长期实践中找到了“农产原料导入现代化加工技术”🤹🏿‍♀️、“手工生产跨入现代化量产规模”、“重整活化传统食品产业价值链”三条发展路径。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农产原料大导入现代化加工方面,台湾注重小型农村加工🧣,发展了宜兰金枣蜜饯㊙️🙆🏽‍♂️、新竹北埔柿饼、南投信义盐渍青梅蜜饯✊、台南玉井芒果乾等地产特色传统食品;在手工生产转为现代量产方面🌻,泰山企业的仙草系列凉茶饮品,味全公司的“吸得冻”✊🏿🫚,金兰的甜酒酿、红曲📴,百家珍、杜康行的食用醋等实现了传统食品的规模生产📤;在活化传统食品产业价值链方面,妈祖老酒产业链项目是典型的例子,不仅衍生出了红曲醋↗️、红糟泡菜、红糟酱等食品,还衍生出了老酒粕面膜等美容保养产品以及建立了老酒DIY工坊这样的观光项目,让传统食品具有了文化产业特色。

共识四:两岸应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据孟素荷介绍,自2009年首届两岸食品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开始,“科技创新”就成为历届会议必不可少的热议话题之一🤳🛹。两岸食品界对于“创新”有共同的渴求⇾🌯,但也有着不同的需求▫️。

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企划室主任简相堂表示,台湾地区更注重应用研究,大学以理论研究为主,科研院所以共性技术创新为主,企业则偏重风味系列产品研发等领域的实践研究应用。

孟素荷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与其相比,我国内地院校更注重基础研究🧝🏽‍♂️,企业则偏重应用研究🙋🏼。因此,对于内地而言,通过学习台湾地区在应用研究与共性技术方面的创新,能更加有效地推进食品产业的发展🙇。而对于台湾而言,认真吸收内地方面对于基础研究和理论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对于台湾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必不可少。

据了解💆🏻😘,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台湾食品工业研究所的带动下,两岸科技学术界🏌🏻‍♀️、食品企业界已经有了不少合作,在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基础之上👰🏿‍♂️📂,两岸食品科技界均表示要将丰富的科研成果完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高校培养的人才、产生的科技专利和成果💣,从“半成品”变为“成品”,转化为产品、企业并形成产业⬛️,使深藏在“高墙深院”的众多论文不仅仅写在纸上🧑🏼‍🎓,更要落在实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偏向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对于两岸食品学子而言,如何塑造良好的专业素质,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其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两岸食品产业界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网)

彩神ll专业提供:彩神ll🕵🏼‍♀️、💁🏻‍♀️、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彩神ll欢迎您。
彩神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