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赛迪顾问与四川德阳联合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德阳指数𓀄。作为国内首个以发布地冠名的全国性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它是国内首个通过大数据平台线上发布的数字经济季度监测指数🙍🏼♂️。
首次发布的指数结果显示,自2017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0年四季度达到161.1👨🏻🦼🧑🏻🏭,三年增长逾60%👨🏿🔬。整体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自2018年逐渐超越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且差距不断扩大😩,数字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力日益增强🐜。同时,在首次发布指数的同时🆎,发布方也对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作了研判。
趋势一🪃:“新基建”为数字经济发展打好坚实底座。各地立足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有力推进“新基建”重点项目🔅,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同时为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四季度,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共发布“新基建”相关政策32条👫,各地投资规模总和超12万亿元,纳入省级重点投资计划的“新基建”项目中🚣🏽♂️,东部地区406项、中部地区373项、西部地区216项。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数字经济领先地区更是高度重视“新基建”➖♾,将高质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时期谋篇布局的起点。
展望未来,随着新型基础设施从投入建设期迈向运营期🟤,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将深度释放“数字动能”。一是“新基建”将加快与传统基建深度融合🧋,补齐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领域短板,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能底座;二是“新基建”作为数字经济的底层能力支撑😶🧑🧑🧒,将助力各地发展数字产业🧙🏽♀️、促进数字产业化释放经济价值🧑🏻⚕️。
趋势二:技术创新深度驱动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以技术创新驱动数字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万亿元⚔️,同比增长26.1%🛀🏻,创新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升,对产业支撑力度持续增强🤹🏽♂️。从数字产业来看🧗🏿♀️,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增速提高3.8个百分点💇♀️;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4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超8万亿元♓️,同比增长13.3%,营收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4家🛴🤽🏻♂️,龙头带动作用显著🤸🏻。整体数字产业化增长表现超过其他产业同期水平🚵♂️,对全国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凸显👋🚣🏽♂️。
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时期,中国基础软件、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投入将持续加大🚗,共性技术平台加速布局,以资源整合、协同研发、需求主导🐗、灵活柔性为特征的新型创新主体将不断涌现,技术创新将更深层次驱动数字产业化向自主可控、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趋势三:数字赋能效应将持续加码并加速经济复苏。2020年👨🏻🎨,数字经济业态和模式创新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对冲疫情👩🏿🌾、平抑风险的经济“压舱石”。数字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持续加速,新型消费业态加快扩容,线上消费逆势增长,从生鲜电商、直播带货⏰,到短视频🤜🏻、线上教育、线上问诊、远程办公👮🏻♀️,都在稳定消费市场繁荣、带动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9%🫷🏽,网络零售已深刻重构中国消费市场。
展望未来,以要素共融、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为核心的数字赋能作用将持续渗透至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模式新业态将加速传统产业裂变与重构✫,未来消费者充分参与🧑🏽🎨、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全生产流程智慧化管理的产业开放模式将迎来新的发展,为国内经济复苏提供持续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各地数字治理平台将向统一、集成发展💂🏼♀️,也将有更多地方着力打造集约化的“城市大脑”平台,通过协调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共享共用🥹,赋能社会经济各类场景建设👉🏽,全面实现公共服务便民化、社会治理精准化、经济决策科学化和城市生活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