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73万亿元🦸🏻♂️,年均增长12.5%,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主😋,到2018年高新技术产品成为进出口增长引擎,广东领先背后的发展逻辑已悄然改变,“科技力”成为主导,“科技红利”显现。在科技创新支撑下♧,广东正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让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科技动能充沛👨👧🍽:从人口红利迈向工程师红利
在2018年广东经济多项指标中,科技创新都是主角💂🏿♀️: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000亿元。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认为🦨,广东的科技创新成果日益与经济体量相当,开始成为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劲动力🧑🏿🎨。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一批科技创新主体挺身而出🫄🏼,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压舱石。
惠州银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农药领域的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林太礼介绍,2018年12月🐸,为生产德国化工集团巴斯夫的一款除草剂🚑📬,他们改造了一条“黑灯工厂”生产线。
“除草剂成分的专利是他们的🧔🏼,但制剂复配的研究专利是我们的🎴。”林太礼说✍️,将除草剂变成可播撒的农药,此前巴斯夫自己都没有完成这种转化,而银农通过研发做到了🖐🏼🌵。
“现在企业都是靠技术吃饭🙏🏽,只有质量过关📏,才能在市场上活得好。”面对当下的市场环境🤱🏿👳🏻,林太礼感慨道。
银农公司只是企业创新带动广东整体创新能力的一个例子。从人口红利走向工程师红利,优秀的成果转化和应用创新能力是广东始终处于领先位置的秘诀。
持续加速度🕥:从跟跑前人到闯入无人区
来自广东省两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6.4%和43.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18.5%和16.4%🧔。全省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创新成果来自民营企业🤶🏼。在这些数据背后,科技引领广东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路线图”也逐渐清晰:
——应用创新能力特别突出🧜🏽👨🏻⚖️。如今,银农公司有11项专利💇♂️,20多个研发人员🚴🏻。为了激励创新,这里研发人员的月薪能达到2万元。研发资金👨🏿🦱、人力的投入上🧑🏼✈️,都高于其他岗位👨👩👦👦。作为生长在广东的创新主体🛂😖,企业的应用创新能力也反哺并壮大着当地发展的新动能🤷🏽♂️。
——尖端领域的不断突破。从5G到生物医药6️⃣,从工业机器人 (14.980,0.08, 0.54%)到新能源汽车,广东领先的新兴工业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能够把5G基站和最先进的微波技术结合成一个基站的,只有华为能做到。”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说🧛🏻。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华为等一批企业挺进“无人区”,成为广东探索尖端领域的一个缩影。
——创新主体活力更加明显。面临市场和环境的考验,让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更具忧患意识。主动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成为企业发展的“华山一条路”。2018年,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为38%🦼。通过产学研的并联🚣🏿♀️,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卖场的效率持续提升🚊。
拥抱科技湾区 广东再出发
在年初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广东共有45个项目站上国家科技奖励领奖台👐🏼。在这次大会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企业创新👨🏼🦳,成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今年广东省两会上,人们也听到了高昂的“科技号角”🦹🏽♂️: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想要取得更多突破,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是关键🧛🏻♂️。
代表、委员们热议刚刚发布的“广东1号文件”即“广东科技创新十二条”政策,这12条举措从区域创新、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布局,为广东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大科学装置纷纷落户广东,让基础研究领域加速前进,也为企业创新提供条件:在东莞💂🏼♀️,散裂中子源已经投入使用;在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已开始建设。在多位代表、委员看来,广东以这些大科学装置为基础,将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也将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时代逐渐来临🩵,为广东的科技创新与新动能培育提供了更多可能👾。广东省两会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表示,广东将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以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用共享为重点,携手港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𓀄。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一个未来比肩世界三大湾区的超级湾区,一个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个引领技术变革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茁壮成长。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