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水”了吗?这个问题正成为当前金融业界乃至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此次讨论缘起于近期央行的一次操作🥟。6月6日☝🏻,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向市场投放4980亿元,保持利率不变。消息一出,“央行大放水”🚰、“央行撒钱”等博人眼球的题目便充斥着各类自媒体💲。
这种流行在微信“朋友圈”等的评论很快引发了观点争锋➙。连日来☝️,多个金融论坛、大量专业分析报道将话题聚焦于此👨🏽,展开激烈辩论。而之所以会引发辩论,关键在于上述观点无视政策背景👩🏼🍳,更罔顾此举内在的逻辑。
首先👆🏼,央行本次MLF操作更多着眼于对冲到期操作,旨在避免过大的流动性风险,而非大举投放流动性🚦。只看投放而不顾其他🙂↕️,显然有失偏颇。
尽管上周(6月5日至9日)4980亿元1年期MLF操作超过了上周到期量2243亿元,但本周五还将有2070亿元MLF到期,届时😜,通过对冲4313亿元到期MLF资金后,实际新增资金为667亿元,这是净投放数量。与此同时💇🏼♀️,上周公开市场共有47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开展逆回购共4600亿元🌩,通过逆回购操作的净投放为负数。由此可见🤷🏽🙋♀️,称4980亿元MLF为“天量投放”者无疑是混淆视听🦻🏿。从当前的形势看,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货币净投放💆🏽♀️,难言宽松🤵♀️。
其次,从中长期角度看,央行此次操作并未改变内在逻辑🫄🏻。
诚然,6月份以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净投放🏨🧝🏻♀️,并对逆回购操作期限组合进行了调整,目的是释放流行性。
此举的原因不难理解。众所周知✮,在商业银行年中考核的压力下,历年6月份都是市场资金紧张、资金价格最容易激升的窗口期。今年更是叠加了多重压力🧗🏼,包括6月份银行体系的自查将结束、美联储加息预期等,而这些压力事件料将引发市场紧张情绪👩🏿💻。因此,本次MLF操作正是给市场释放一个信号😜,是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态度的坚持,是对市场压力和紧张情绪的缓解。
换个角度观察,此次公开市场操作也可看成一次在守住安全底线基础上的压力测试。3月份以来👃🏽🚐,金融监管力度加大,明显撼动了市场机构,对监管强化的适应、试探和预期的不确定性🙏,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波动👮🏽♀️。在这一背景下,金融监管加强的逻辑本身不会发生变化,但也会就此进行适应性微调🤸♀️。
毕竟🪲,无论如何,本轮监管加强的目的仍是实现有序监管📦,确保安全底线,而非使市场无所适从的“强硬高压”👬。因此📔,适时补充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于稳定市场运行和稳定流动性预期也是必要的。
再次,央行缓解流动性压力,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
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在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会有所抬升📧,企业贷款压力也将攀升;另一方面🪪,债券发行利率的持续上行也导致企业发债不得不支付更高成本,直接融资成本和门槛都将有所提高。中信建投首席分析师黄文涛等多名分析师就表示,监管升级“从短期来看提高了融资成本,尤其在利润增速回落🕰、PPP融资规范背景下,企业融资意愿有所减弱”,为缓解这一状况😽,本次“呵护”流动性之举,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客观要求。
总之⚅,背离货币政策的基本定位,罔顾事实背景和政策逻辑而误导舆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探索货币政策“不松不紧”的最佳临界点,强化金融监管协调,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等政策目标,绝非能一蹴而就🕚。不仅是金融业,监管层本身也在“压力测试”中谨慎摸索,互相配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严监管的积极作用,同时不能忽视金融业流动性压力可能带来的风险增加👱🏽。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