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土十条”终于正式出台🦹🏿🛷,填补政策空白🥃。
国投信达相关负责人认为,“土十条”为PPP模式运用到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保障,有望引燃社会资本进入土壤治理修复领域的热情。
一时间,被预测规模将超万亿元的土壤污染治理市场开始火爆。
我国土壤污染总超标率高达16.1%,污染具有隐蔽性🤴🏼、多样性,修复难度大🪛、成本高。国投信达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土壤修复最大的掣肘是资金,钱从何来🔝🪈?
他分析称:一方面是先天缺陷🌶👨🏻🍳,土壤污染修复治理过程中难以产生正现金流🪑;另一方面是后天不足,虽然以前也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的要求,但大多数造成污染的责任主体早已难觅踪迹了☸️🦸🏽,那么谁来出这笔不小的治理资金就是个大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修复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政府👩🏻,政府承担的修复资金所占比例达3/4🧑🧑🧒。
“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于政府,特别是中央财政,缺少稳定的支付体系,难以形成合理的盈利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国投信达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行业首个顶层政策框架的“土十条”,十易其稿,终于不负期待😮💨,通过有力的条款🧑🏼✈️,提供了多条路径来让钱袋子鼓起来,给企业🍅、行业和政府带来了丝丝曙光👮🏻♂️。
“土十条”强调政府主导购买服务,同时要求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股票,并推进PPP👷🏻♂️、绿色金融、发行债券、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等配套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工作规模愈发庞大,有关引入社会资本的内容已成为各级政府出台环保政策的标配。“通过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类似的表述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政策措施中👨🏽🦱。
在此背景下🎡🌊,PPP模式发展成为支撑环保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相较于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和水污染治理领域,国投信达相关负责人更看好土壤污染治理领域的PPP发展。“因为土壤污染治理的范围、边界、职责和收益都很明确🤹♂️。随着‘土十条’的落地🧑🏿🔬,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土壤污染治理的项目将会爆发式增长🩸👨❤️👨。”
‘土十条’的可操作性更强,有助于行业规范化发展🏌🏻♂️。”国投信达相关负责人指出📩,“土十条”要求2016年底前,在浙江台州、湖北黄石、湖南常德、广东韶关、广西河池和贵州铜仁等地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这些地区将会是打算进入土壤修复产业的社会资本关注的焦点👨🏿⚕️,国投信达也正在积极联系地方政府争取洽谈相关项目🔷。”
吃下定心丸的国投信达相关负责人表示,土壤污染治理也是有利可图的📍,比如土壤污染治理好后,可以用来补充耕地或用来增加建设用地,具有较大的收益空间👐🏿。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虽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较预期要快些。
公开数据显示🫛,土壤污染防治行业企业从2010年的十余家已经增至近千家,从业人员从2000多人增至近万人🫱🏿,项目累计逾300项,已经具备产业发展基础⌨️🫎。
以2015年为例🖐🏿🥼,2015年我国土壤修复新签订单约21.28亿元,体量尚小,但比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67%🧪。整个市场参与者渐增,在2014年约500家企业的基础上翻了将近一番🧑✈️👫🏻,但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
“土十条”提出,我国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到2030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巨大的治理压力下🎭,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国投信达相关负责人认为,随着“土十条”的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加速落地,土壤治理修复行业拐点渐显⚠️🧑🏭。在土壤修复产业链条中的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工程设计施工🧑🏻🔧、咨询服务等环节,社会资本都可以通过PPP模式参与其中。
据华泰证券研报显示😁🏊🏻♂️,“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在1100亿元-5900亿元之间🎑🤹🏼♂️,其中中性情景下市场空间约为3400亿元👷🏿♀️,远期完全治理的市场空间巨大,达到7.4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