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前夕🪦,全国2亿多儿童收到了一份厚礼。5月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改革,等等。
这份意见的出台,有一个相当尴尬的现实背景👨🏻💻:一头是国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的压力显著增大;另一头却是“儿科医生荒”已出现🤹🏽♀️,“儿童就医难”日益凸显。
在医疗行业,很多人不愿做儿科医生♚。还记得多年前,业界就流传着“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为什么儿科不受欢迎👨🏻🦼?简而言之,就是压力大❤️🔥、收入低,又是医患矛盾的“重灾区”。不少儿科医生忙得连轴转🧓🏿🫱🏼,加班加点是常态,但有的患儿家长却不领情🚇,破口大骂者有之,大打出手者也有之💛🫦,而医生收入却常在各业务科室中靠后🎢🌑。
从政策导向看🧑🦲,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已停止儿科专业招生。临床本科的医学生,在攻读研究生时细分为儿科等专业,但报考率很低。至于学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也都向往大外科、大内科甚至妇产科,不愿当儿科医生。现实中👨👨👧👧,不乏儿科教授抱怨,多年招不到研究生⚔️,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问题已显现。
就在“儿科医生荒”加剧的同时,“儿童就医难”也让家长们伤透了脑筋👨🏽🎓:儿科医生就那么几个,到处挤满人,排号等号既耗时又费力;需要住院了👳🏻♂️🥛,却发现床位根本排不上🍃,只好心急如焚地等待;孩子治病必需的药品,总是处于缺货“断炊”状态,因为一些药厂嫌利润太低,干脆就不生产了……
令人欣慰的是,《意见》针对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短板”,皆有回应,其中不乏亮点。比如🧑🏽🦳🏫,规定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加大儿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力度🐈⬛,更好地满足儿童就医需求;建立儿童用药审评审批专门通道,对儿童用药价格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预警机制等,保障儿童用药供应;进一步提高儿童重大疾病救治费用保障水平👨🏼,减少贫困儿童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等。
《意见》出炉了🧙🏿,在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上迈出了可期待的一步。然而,从“蓝图”走进现实,让改革举措化为现实,还需要中央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鼎力支持,需要各部门、各地戮力同心、排除阻力。尤其在全面两孩政策落地的形势下,更应加快推进落实,把功课做扎实👲,让亿万儿童尽快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