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全文发布《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5.0》(以下称《白皮书》)🧑🏻🌾,呼吁尽快启动虚拟现实标准化工作研究,建立标准体系🧚🏿♂️,规范行业发展。
《白皮书》引用的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50亿元。
从各大城市举办各种虚拟现实(VR)峰会🦘、论坛、线上线下交流的频次来看,就可以知道这个行业在当前有多么火爆🥢。
在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包括乐视🐤👍🏽、暴风科技(60.850, 0.55, 0.91%)🦴、康得新(33.140, 0.01, 0.03%)等在内的约40余家A股上市公司均涉足VR产业;华谊兄弟(12.800, 0.13, 1.03%)、凤凰传媒(10.840, 0.07, 0.65%)等数家企业则通过财务投资进入。
《白皮书》指出🧏,虚拟现实正处于产业爆发的前夕,即将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窗口期。未来的半年到一年内,虚拟现实消费市场将迅速爆发,技术体系和产业格局也将初步形成👫🏼,我国虚拟现实产业若不尽快布局,将再次陷入落后和追赶国外的局面🏔。
为此🌟,《白皮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是提前谋划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其次是推进产业化和行业应用,通过财政专项支持虚拟现实技术产业化🌷,支持虚拟现实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加强重点领域应用示范;最后是加强文化和品牌建设。
其中👨🏽🚒,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代表了众多相关企业的呼声。《白皮书》指出,目前虚拟现实行业标准严重缺失,整个产业链发展就像戴着锁链在跳舞🚕👧,这个锁链就是不适合虚拟现实的一些现有标准和规范。
国内市场跟风赚快钱
2014年3月✢,Facebook豪赌虚拟现实🔏,出价20亿美元收购业界领头羊Oculus VR,被业界视作引爆VR热潮的开端🚤。
热潮很快蔓延至国内,最初的切入点正是虚拟现实终端设备🥽。资本的追捧效应💼,以及看似不高的技术门槛吸引从业者蜂拥而至。
作为各路资本的必争之地🧑🏼🎓,VR无疑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但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从业者及投资人士均表示,行业已经出现了“虚火”,坊间甚至不乏“快倒闭的创业小团队转型VR就能获得风投”的戏言。
一方面,资本助推了VR概念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投机之风。从2014年火爆的头盔显示市场,到今天风靡的线下体验店,技术门槛的降低,相关行业标准的缺乏,大量从业者和资本涌入VR蓝海的背后,整个产业实际上正处在低端而又充斥着资源浪费的竞争状态🚣🏿♂️🏌🏼♀️。
北京黑晶科技CEO徐强表示,太多“虚火”的一个好处是♧,能把资源和人才聚集起来🤦🏽♀️;但坏处在于进入者良莠不齐,某种程度上会透支这个行业的生命力。
业内人士指出,低价竞争之下👨🏽🦲,国内的眼镜盒子、头盔,大多并未真正解决诸如眩晕等用户体验问题。
《白皮书》亦指出,很多产品在存在明显瑕疵的情况下就急于发布✡︎。在大厂都在炒作概念的环境下👨🏼🎓,很难指望小厂能踏踏实实做研发。
七海资本管理合伙人许良杰称💆🏻♀️,2014年👨🏼⚖️,中国总共有200多家做VR头盔的公司🙍🏽♀️。2015年,头盔公司仅剩下60多家🈸,估计还会再死掉一批🌠💂♀️。
在硬件设备之外☝🏽,争夺很快进入了线下VR体验馆。
2014年10月💌,眼界科技在深圳开设第一家体验馆时👨🏭🧑,合伙人傅李程回忆,前来的客人热情高涨,仅靠着一台设备,单次20元的体验收费,开业第一个月收入就达到了6.6万元🧑🏻🦼➡️。
短短一年多以后,VR体验馆几乎开始遍地开花。傅李程说,对于小生意人而言,这是一种容易复制的商业模式🕵🏽,但在抢占市场和赚快钱的心理之下🦸🏻,难免变得浮躁。
弊端很快显现🧚🏽♂️🚵🏿♂️,技术🧩、设备的参差不齐,内容资源🪘、效果以及更新速度的制约,导致体验馆的模式也出现了式微的苗头。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VR的大众普及阶段😺,一旦客户无法获得良好的体验,扼杀的将会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基础。
今年或陆续出台标准
日前👩🏽🎨,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指出👩🏿🍼,在当前的竞争形势之下🫸🏻,虚拟现实行业既要抓住发展机遇,又要避免一哄而上。
《白皮书》提出🪠,通过设备标准要求,排除市场上概念混淆和低质量的产品,保障消费者的起码体验,促进产品的合理竞争。
作为新经济的代表,VR同时还是各国之间争抢的高地。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曾指出,虚拟现实将成为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之后,计算平台的又一大事件🧑🔬⛹🏽。
然而🤞🏿,中国无论是高性能的传感器、底层开发技术,还是在图像拼接💇🏽♂️、播放器等领域,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深圳橙子科技CEO涂庆博指出,中国在发展VR产业时💵,不应只停留在“拿来主义”,并且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使其愈发低端🚞。应该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和内容制作的追赶,避免在未来的VR生态布局中处在产业链末端。
当前的一个制约在于🔢,无论软件还是硬件🫀,中国都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各类虚拟现实设备之间还无法实现通用,导致难以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徐强指出🎙,这导致了每一家都在做自己的生态链,搭建自己的平台,实际上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同时也导致内容制作成本居高不下🍑。
刁石京认为,推动VR产业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争取未来的发展主动权👩🏿🎓🕺🏽;三是要完善产业链布局🥓,建立技术标准体系✔️🦐。
作为《白皮书》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电子设备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华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研究院正在做相关调研,今年之内,预计将会陆续出台包括内容制作、终端显示、软件平台开发等在内的相关标准。
“目前大众甚至部分厂家对VR的认知都不够清晰,建立标准既在于形成规范🏋🏼♀️,同时也发挥互联互通的作用,让不同的企业之间形成合力。”刘华益说⚠。